9 月 9 日晚上,生命科学学院邀请施一公院士为 2023 级本科新生作入学专业教育报告。学生组组长项晓慧、本科生事务郭冰敏、新生辅导员及半岛·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全体本科新生和致理生 31 班部分同学共约 170 人参会。学院党委副书记谢莉萍主持报告会。
施一公院士首先简要介绍了清华生物系自 1984 年复系以来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,使同学们了解到今日清华半岛·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的各项成就来之不易。
报告现场
接着,施一公院士向同学们介绍了创办西湖大学的初衷,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。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,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社会力量举办、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,西湖大学寄托着几代人和社会各界的期望,也承载着施一公院士自己的梦想。
施一公院士作报告
最后,施一公院士强调了大学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件事:批判性思维和坚守理想。他以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为例,强调了调查研究和基于事实做判断的重要性。他希望同学们不盲信、不盲从,培养独立思考能力,保持独立的人格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。另一方面,他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立大志,坚守理想,面对学业、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时,不轻易放弃,同时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联系,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。
在交流环节,他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。
第一、科学发展与伦理底线,施老师表示,随着科技的发展,技术的实现难度逐渐降低,但是,技术被滥用或误用从而危害社会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。因此,对科学伦理的尊重和重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。
第二、中美教育的差异,施院士提到了“钱学森之问”,并表示自己在《自我突围》一书中也曾尝试回答过这一问题。随后,施院士结合自己在美国读博士期间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,中国大学生的理工科平均水平是相当不错的,但是,拥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拔尖学生却非常缺乏,即中国教育存在“均值很高,方差很小”的现象,我们培养的优秀学生与顶尖水平的美国学生相比仍有一定差距。因此,施院士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努力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,克服应试教育留下的思维烙印。
第三、科研人员应具备的素质,施院士举例说明考试成绩与科研成就并无直接关系。他希望同学们跳出高中的思维定式,积极探索科研兴趣。随后,施院士又以“从造纸厂走出来的顶尖科学家”——柴继杰教授为例,强调科学研究需要的是自信与坚持。他提到: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下去的并不是科研兴趣,而是价值观。只要一个人心底里渴望成为科学家,那么,他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,前提是他自己不放弃自己,不会在各种压力和诱惑时抛弃初心。
讲座现场学生提问
值得一提的是,参会的所有本科新生和辅导员都获得了施院士亲笔签名的首部作品——《自我突围》,具有非凡的纪念意义。
施一公院士签书
合影留念